老少咸宜的節目,不論在那個時候給那個年齡的觀眾收看,都是引人入勝,發人深省的,譬如一套好的卡通片。我很懶惰,不太喜歡外出看電影。往往要等到電影在收費電視台「上映」,才會租看。上個週末,我就選擇了《功夫熊貓3》。

龍戰士阿寶,即是深入民心的功夫熊猫,其故事大家應該早有聽聞吧!他是隻一事無成、一無是處,迷戀功夫的痴肥熊貓。直至機緣巧合下,他遇上其「烏龜啟蒙」胡貴長老,及其「老鼠伯樂」施福師父,他終於找到人生目標。經過多番努力,即使面對多大困難,阿寶總是透過毅力、勇氣、傻氣化險為夷,最終成為以保衛村民為己任的龍戰士!來到功夫熊貓系列第三集,隨住閱歷越來越豐富,施福師父任命阿寶成為下一個「師父 」;加上他與熊貓生父重逢,為阿寶的身份和責任帶來衝擊,迫使他不得得反思一個問題:「我是誰?」。

你問過自己這個問題嗎?「我是誰」所問的並不非止於你的名字、家庭角色等等,而是你在生命每個階段當中賦予自己的「身份」(Identity)。身份是一個頗為複雜的概念,它既看不到也摸不了,卻控制住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每時每刻都在追求各式各樣事情。追求生存所需的,是「需要」,追求生存所需額外的,是「想要」。每個「想要」背後,或多或少都是由我們的「身份」去決定。換一個淺白的講法,當我們為自己設定了某種身份,就會用盡方法滿足與身份相應的行為標準,使自己與此身份匹配。

用個設身例子吧!要是我們決心做一個「好學生」,就自自然然花很多心機溫習功課,努力考試,因為擁有最佳成績的才算是「好學生」。實際上,儘管不是名列前茅,我們都能夠生存不來,只是我們會失去了「好學生」的美譽。我們心底早就認定的「好學生」,其實說穿了,不過是個身份。可是我們不經不覺花上多年心血學習,甚至揭撕底里式的追求生存額外的那個「想要」——那個「好成績」。

手握DSE成績的你,可能正為理想成績而相當興奮,或者正為成績稍遜而苦惱不矣。不管怎樣,DSE 放榜正正是個良機讓我們好好反思龍戰士所思考問題:「我是誰?」

能夠釐清自己的身份,才能夠釐清我們到底需要甚麼、想要甚麼,進退有據地為自己計劃未來。

去吧,各位龍戰士!

陳凱榮
輔導心理學家
二零一六年七月十三日

圖片來源:www.talenthou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