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HKCEE還是HKDSE,放榜的同學都可能面對三種情況:(一)成績比預期理想,當然要恭喜你;(二)成績在預期之中,那希望你已做足準備工夫;(三)成績比預期差。面對第三個情況的同學,往往因為沒有充足準備,感到徬徨不已!

 

多年前在一個副學士報名場地外,筆者見過一名考生向家長講:「舊年差你叫我重考,點知今年考得仲差,今年第一次考嗰個都仲考得好過我,我嘅前途畀你毀咗啦!!」面對失去預算,考生一方面嘗試解釋其原因,甚至諉過於人,試圖合理化眼前事實;同時,他出現負面情緒,甚至不自覺把不滿往外發放。

 

每每事情達不到心目中的理想狀態,我們深信它必定會帶來連串不想接受的後果。每年放榜前後,最典型的不外乎是認為「成績不夠好,便得不到大學學位,於是得不到別人的尊重,前途就會毀於一旦」。

 

理想落空,那又怎麼樣?像剛才提及的考生,他認為成績不似預期,等如沒有前途。有這麼誇張嗎?假設成績好的人便有前途,成績不好的人便沒有前途;根據這個邏輯,每年除了「狀元」這類公認為成績好的考生外,全香港成績不夠他們理想的考生豈不是都沒有前途?

 

很多時候,只是我們將某事情所帶來的結果過份誇大,甚至視之為災難。套用認知行為學派(Cognitive-Behavioural Approach)的講法,這是一種「災難化思考」(Catastrophization)。十年過去了,那位考生早已不知去向,不知道他會怎樣看自己那天的行為呢?

 

記得會考放榜的早晨,筆者約定同學回校取成績單前,大家先各自購買一份《星島》,喻意「升到」中六。回頭想想,年少時的迷信往事原來早已成為回憶。人生總有些事情,以往看得很重要;一旦經歷豐富了,才明白「甚麼都不算甚麼」這個道理–有些事情原來並不catastrophic。

 

往事轉眼就會成過去,不過我依舊是我。説到底,放榜前最重要的準備就是緊記:做人係要做自己!

 

 

陳凱榮

輔導心理學家

二零一五年七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