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黨在啟晴邨食水檢驗出「鉛份」,其他政黨紛紛抽驗其他屋邨食水樣本。市民仿佛加入一場「鉛份遊戲」,置身於俄羅斯輪盤,不知跟「鉛份」是否有緣有份;更一度出現「恐慌」,不敢使用家中食水。

研究發生恐慌的原因,肯定是個心理學課題。當大家未能掌握陌生事物,就容易對它產生恐懼,甚至推演成恐慌。還記得二零零三年沙士前夕的「煲醋熱潮」嗎?零三年春季,傳來消息指中國出現不知名疫情,卻遲遲沒有由官方的瘟疫訊息,香港社會連「非典型肺炎」幾個字還未認識,一時之間眾説紛紜。大家對瘟疫毫不了解,在訊息限制之下,不知那裡傳來煲沸白醋可以殺菌防疫之説。為了保命,市民自然爭相搶購白醋。

又如二零一一年的「急性盲搶鹽」事件。當年日本「三一一大地震」,福島發生核泄漏意外,日本政府更設想最壞打算是「東日本全毀」!香港市民對核子災害了解不深,開始進入恐慌狀態。市民恐防受輻射影響,傳出食用鹽可以抵抗輻射之說,因而爭相搶購食鹽。(能暫時阻礙人類吸收輻射的是「碘」而非「鹽」。)

沒有可靠資訊、足夠的認識,我們彷佛跟現實脫軌,活在內心世界,更傾向把內心的感覺投射到事物上。將對於死亡的恐懼投射到不了解的事情上,就是我們典型的投射心理(Projection)。有人甚而做出跟死神抗衡的行為,正如「煲醋」和「盲搶鹽」就是佼佼者。到底這些行為合理嗎?沒關係吧,反正人類並非如想象般理性。

雖説人生數十載,只要不是長期飲用含鉛食水,「一生拉勻」不會對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可是「鉛份遊戲」使市民生活在惶恐之中,有損精神健康。再者,金屬殘留在人體,對健康並無益處,甚至禍延後代。政府有必要盡快找出問題源頭,杜絕類似事件再次發生吧!

 

輔導心理學家
陳凱榮
二零一五年七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