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冇夢想,同條鹹魚有咩分別啊?」電影的經典對白深深打動了少年阿信的心。為了不做鹹魚,阿信立志成為一位能幹的醫護人員,所以日夜都在「努力!奮鬥!」

五年、十年過去,阿信一直在埋頭苦幹,終成為了一所醫院的專科醫生。他不但多次醫好垂死的病人,亦參與過多項醫學研究,對業界貢獻甚多。這時候的阿信在業界總算薄有名聲。

 

事業如日方中,少年風華正茂,此時阿信卻心存疑問:「完了夢,我的人生還有甚麼?」面對無盡的空虛和焦慮感覺,阿信情緒日見低落,於是尋求心理治療服務。

 

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生命的軌跡都有所不同。然而,人自出娘胎就失去最原始的保護——母體,更要面對危機四伏的世界,等待人生終結時刻來臨。由此角度看,其實每個人的人生都是決定了的。任憑人如何努力、奮鬥,都離不開「死亡」這個終點。追不到夢的,總要離開;追到夢的,同樣要離開。即使可以「完夢」,那又如何?

 

對於「等死」的人生觀,阿信選擇「不做鹹魚」,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他為自己訂下夢想,也默默耕耘,向目標進發。「完夢」成為支持他生命前進的目標。當夢想已經完成了、過去了,他彷彿變回一尾鹹魚。

 

做人有「目標」,可能只係為達標而達標。做人有「夢想」,可能只係為夢想而夢想。夢想過後,還是不著邊際的空虛感覺。

 

做一個為「人要有夢想」而「追夢」的人,是一種生存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做一尾接受自己在「追夢」以外,根本就有存在意義的人。這才是接受自己的生命、忠於自己的生命軌跡、為自己的生命負責任、活好自己「魚(餘)生」的靚鹹魚。

 

人本主義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ogy)認為,人類面對很多威脅,每天都對自己的存在感到焦慮,害怕和擔憂自己會「不存在」,即是所謂存在焦慮(Existential Anxiety)。於是,很多人都嘗試為自己的存在「尋找意義」,藉以慰藉埋藏心底的存在焦慮。某程度上看,「追夢」的人是為了人生「尋找意義」;當「完夢」一刻真的來臨,卻發現自己原來沒有下一個「夢」,人生頓時變得再沒有目標、再沒有意義了。此翻失落,難受非常。

 

要怎樣處理存在焦慮?單純地、盲目地為人生尋找意義,似乎不是最好的方法。讀者不妨先閉起雙眼深呼吸,感受此時此刻,細味正在呼吸的自己,接受這一個根本就是存在的自己。

 

陳凱榮

輔導心理學家

二零一四年四月廿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