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內向人士也給人一種感不善交際,或很難和人合得來的感覺,往往沒有外向人士那樣耀眼。筆者本身也是一個內向人士,其實也一樣有一顆和別人連繫的心,這篇文章嘗試道出我們想其他人知道的三樣事情。
1. 我們是非常敏感的!
內向人士是比較敏感的一群,亦即是對四週環境的刺激反應比較大。在社交埸合中,嘈雜的環境、新認識的朋友、陌生的場地、綿綿不絕的對話對內向人士來說是一種消耗,要花很多精力去處理,如果太密集或太長時間的話便很容易覺得疲累或受不了。相反外向人士對刺激的敏感程度低一點,社交的刺激度對他們來說是剛剛好,反而如果太少刺激的話,他們便會覺得沒有生氣,要外出尋找刺激。
除了對環境敏感,我們對別人的情緒,或自身感受的敏感性也會比較大。因此我們會比較在意別人對自己的反應,更易感到害羞和尷尬。同時,也會更為在意自己的行為對別人產生了甚麼影響,因此更易產生內疚的心情。
曾經有一個實驗找來了一群小孩,然後有一個女人給了他們一個玩具,再叮囑他們要好好保管,因為這是她的最愛。但不久那個玩具會斷成兩半,那個女人會顯得非常傷心,甚至大哭出來。研究員之後會觀察那班小孩的反應。結果顯示有一些小孩會表現得特別內疚,例如他們會結巴地懺悔,或用雙手把臉埋起來,而這類人通常都有內向的性格。
2. 我們說自己沒事做其實是在休息,不是說我們很悶!
可以想像到內向的人在瞬息萬變的社交狀況之中會感到疲倦,亦因為太在意別人的感受而容易出現不舒服的情緒,而獨處是我們唯一的回復方法。在安靜的環境我們也會接收到外間的訊息,例如WhatsApp響起、或有街外的聲音,這類輕度的刺激對我們來說是剛剛好。但這種程度對外向的人來說便非常不夠了,我有一些朋友是外向的人,他們放假或沒事做總喜歡外出,或約友人聚聚,對他們來說要在家靜下來簡直要命,會覺得非常沉悶、鬱悶。
外向的人也不易明白內向人士的心態,有時當朋友打電話來約我外出,如果我剛巧沒有事做,也沒有約人,但仍不和他們聚會,他們便會覺得我很冷酷。其實這些沒有事做的時間是刻意安排的,好讓自己可以恢復精力,但如果解釋得不好的話,便會產生不合群的錯覺了。
3. 我們喜歡和三兩知己聊深入的話題!
內向的人也喜歡和朋友接觸,但有別於外向人士喜歡派對和大型聚會,我們更享受和三兩知己聊聊天,進行更安靜的交流。比起插科打諢式的閒聊,我們更喜歡聊一些深刻的話題,譬如分享各自的經驗,對事情的看法或感受,或就著某一個話題進行深入的討論。
在<< Quiet 安靜,就是力量>>一書提到一個心理實驗,當時實驗者找了二十六個內向人士和二十六個外向人士參加,再安排他們先和一個自己性格一樣的參加者談十分鐘電話,之後再和一個相反性格的參加者談十分鐘電話。研究發現當兩個內向人士聊天的時候,他們會傾向談一些嚴肅的話題,例如會輪流分享一些生活的煩惱,再互相提供意見。相比之下,兩個外向的人聊天便喜歡說一些和自己有關的簡單訊息,例如A說我養了一頭狗,B會說他的朋友家中也養了很多淡水魚。
其實內向的人和外向的人也喜歡交朋友的,只是內向的人可能需要較多精神去參與社交,因此不能太頻繁,否則會感到吃不消,而且享受的社交方式也和外向人士有所不同。希望外界更了解我們的心態之後,不會再誤會我們是孤獨精了!
註冊輔導心理學家
藍志豪
外向的人也不易明白內向人士的心態,有時當朋友打電話來約我外出,如果我剛巧沒有事做,也沒有約人,但仍不和他們聚會,他們便會覺得我很冷酷。其實這些沒有事做的時間是刻意安排的,好讓自己可以恢復精力,但如果解釋得不好的話,便會產生不合群的錯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