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把學業視為壓力的學生,必然把學業的得失成敗看得非常之重,甚至當成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旁人當然可以說很多風涼說話,說甚麼學業不是最重要,今次不合格下一次再努力,行行出狀元之類,但這些話對那些重視學業的學生,只不過是一些自欺欺人的說話。但究竟是誰令學生把成績看得比生命更重要?

 

「我喜歡踢足球多過讀書…」

「踢足球沒有用的,你現在不把書讀好,將來是否想乞食?」

 

「我今次全級第一!」

「叻女! 我聖誕節獎你去東京! 你把書讀好要甚麼獎勵都可以。」

 

「我當選了學生會會長!」「我足球比賽拿了冠軍!」「我的義工服務被很多人欣賞!」「我的畫作有份參與藝術節!」

「哦。」

 

「今次我又不合格了…」

「你到底有沒有心學習? 你每次都不合格怎樣升大學?」

 

以上對話我們都似曾相識,但你有沒有發現這類說話蘊含的是甚麼價值觀? 沒有人天生把學業看得這麼重的,但當一個人經常因為學業不好而受到批評,甚至發現父母、師長的喜怒哀樂全繫於自己的成績之上,但對其他成就都沒有太大反應,甚至反對,久而久之,他就會發現成績是自我價值的唯一指標。有時候,成績不好不是最大打擊,反而因為成績差而不能滿足身邊人尤其父母之期望,會令學生更加難受和害怕。

 

除了別人的期望,更大的問題是成人很多時都會在不知不覺間將讀書塑造成未來唯一的出路。只要把書讀好,你就會是天之驕子、受人尊重、衣食無憂; 但若讀得不好的話,人生便會一事無成,潦倒收場,男生的話更可能一生也娶不到老婆。有這樣的預測,成績不好的學生怎能不絕望。

 

可能有人認為以上各種威迫利誘,都是希望學生可以更認真讀書,原意可能是好,但完全是好心做壞事。讀書絕對要講天份的,適合讀書的人需要高度專注力與耐性,理解能力及記憶力也要不俗,但不是每個學生都具備這些條件。原本不適合讀書根本沒有甚麼大不了,每個人都一定有強項可以在自己的領域發光發熱,但成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啟示,學生的價值只在讀書,讀得不好其他成就都是狗屁,結果那些不適合讀書的人便會在所謂「最重要事情」上經歷一次又一次失敗,慢慢地感到無助,直至絕望。

 

有專家說要加強學生的輔導工作,我自己都做過不少學業問題的輔導,而所謂的輔導往往離不開兩個方向,一種是令學生有更佳的學習效率或動機,使他們爭取更好的成績。而這種學生最終都可以考取不俗的成果,乎合社會期望,當然沒有太大問題。

 

而對一些對讀書完全沒有辦法的學生,輔導工作者通常都會破除他們覺得學業是人生唯一意義的想法,鼓勵他們探索自己的長處,走自己的路。但問題是當社會都不相信行行出狀元,你憑甚麼叫學生相信? 而且想法一旦形成之後根本不易改變,與其透過輔導改變他們的固有想法,不如一開始就使他們相信讀書不是絕對,即使成績差也可以有自己的青雲路。

 

但究竟讀書差是不是也可以活得精彩?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那些因讀書而絕望的學生並不相信,他們身邊的人也不相信。真正逼迫學生的不是讀書,而是唯有讀書高的社會觀念。

 

但願這只是一種觀念而不是一種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