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一段時間沒空到電影院觀看電影,近期終於有機會一看於北美大熱的《生命中的美好缺憾》。

電影女主角是一名患有第三期癌症的少女,並於一次支援小組中遇上了曾暫別癌症的男主角。通過男女主角的認識、互相了解、墮入愛河並經歷生離死別的感人故事,看著男女主角的困擾及轉變,電影亦滲透著淡淡的存在主義味道。

電影初期,男主角認為人生在世要幹一番大事,要讓世人銘記自己;而女主角則認為凡事都會終結,無論做過什麼,記得你的人都會死亡,而你留下的足跡亦會因為這些人的死而消失,一切皆沒意義。

兩者截然不同的生命觀,男主角看似豪氣而帶點天真,而女主角則好像看破紅塵;事實上兩人皆因為要面對「死亡」而不安。

 

「死亡」是人生必經階段,對兩位主角而言,死神更可能會隨時降臨。事實上任何人也不知道死神何時會做訪,沒有人能預知自己能生存到何時,但是死亡卻必然會來到,而很多人於面對死亡時則會不自覺的以不同的行為去嘗試否定自己生命的有限性(mortality)。

有人會像男主角一樣著眼於世上留下自己曾活過的証明(legacy),亦可能像女主角一樣執著於她喜愛的小說角色於結局後的發展:仿佛好像因為知道了角色在「完結」後的故事可以令她從「不再存在」(non-existence)的不安中釋放出來。

 

電影以兩位絕症病人為主角,主題無可避免地亦圍繞著他們如何於死神身邊過活。很多人會誤解存在主義必定與生死課題相關,這是可能人們會在死亡逼近的時候才反思自己的存在及人生意義。其實除「死亡」(death)外,「隔離」(isloation)、「虛無」(meaninglessness)及「自由」(freedom)都是存在主義心理學中幾個重要的,亦是人們難以面對的課題。

存在主義心理學的中心思想其實在於「寓居於世」(being-in-the-world),我們每一個人是一個個體但同時亦是世界的一部分,我們是獨立的存在但同時亦是關係性的存在。

人的存在不能只著眼於自己而切斷與外界的關係,就像在電影末段男主角癌症複發,因為面對死亡而未能留下自己的遺跡而沮喪,女主角問他有必要要讓所有人都記得嗎?有我們記得你還不足夠嗎?因為過分執著於自己而忘記了身邊的人並忽略了別人對自己的愛,沒有了愛你的人,你還會完整嗎?

 

存在是一個過程,我們的「現在」包含了我們「過去」的選擇及無限個「未來」的可能性。「活在當下」這四個字,很老生常談卻很有意思。與其後悔過去或擔憂將來,不如認清自己過去的選擇,承擔應有的責任,並實踐自己的意義吧。

 

 

李卓敏

輔導心理學家

 

圖片來源:IMDb